徐子曰:‘仲尼亟称于水曰:水哉,水哉。
从客体方面说,审美对象是自然界和社会中的客观存在,但又是寄托人的情感的对象客体,因此离不开情。如果说,孔子提出了仁与乐的合一思想,那么,孟子进一步提出诚、仁、乐的合一思想,他所谓万物皆备于我矣,反身而诚,乐莫大焉[16],就是把天人合一的诚作为美学体验的最高原则。
这一点在王畿那里有进一步表现。乐者天地之命,中和之纪。[62]《朱子语类》卷四十。礼乐之统,管乎人心矣。他所谓大丈夫,也就是具有这样美德的人。
但人物之分,在诚与不诚之间,诚则是人,伪则是禽兽。但是,《乐记》毕竟是一部重要的音乐理论著作,还没有提出系统的道德本体论以及自我体验、自我超越的问题,这些任务是由后来的理学家完成的。这种种以消除两极对立为目的的努力,在后期禅宗各派中有许多独特的说法和做法。
终日吃饭,未曾咬着一粒米。[26]《黄檗断际禅师宛陵录》。那么,慧能以后的禅宗各派(名为五宗,其实大同小异),则把这些理论发展到极端,开创了禅宗心性论的新局面。[32]《五灯会元》卷十三。
一体不异即同一心体,体用合一。因为这只是一个境界的问题,到了那种境界,说的做的和一般人虽无差别,却已不被诸境所惑而大彻大悟,获得了绝对的精神解脱,同宇宙本体合而为一。
慧能的偈则与此不同,他说:菩提本无树,明镜亦无台,佛性常清净,何处惹尘埃。藏语之曰:‘佛法不恁么。心中有块石头或没有石头,也是自然而然地存在着,有块石头并不加重你的负担,没有石头也不减少你的负担,这就是佛法现成.本来如此,自然而然,不加雕琢。另一方面却以知觉作用为性,提倡一切现成、平常心是道,任心即佛,触目是道,即事而真,无作无修,任其自然,甚至不读经不坐禅,诃佛骂祖,无所不为。
……自归依者,除不善行,是名归依。[20]《五灯会元》卷十三。这不仅因为它具有简易直接的特点,容易为广大群众所接受,而且由于它继承、发展了中国固有的传统思想,特别是孟子和庄子的思想,从而更具有中国化的特点。本心不同于见闻知觉,但又不离见闻知觉。
另方面,心本体决不离见闻觉知而存在,只能在见闻知觉处认本心,否则心路绝无入处。但是,慧能比任何人都更强调这个本心就是众生自家的心,所谓识心见性就是自识本心,自见本性[2],不是自心以外还有个本心,自性以外还有个本性。
[27]《古尊宿语录》卷四。师曰:‘此经是阿谁说?僧伉声曰:‘禅师相弄,岂不知是佛说耶?师曰:‘若言如来有所说法,则为谤佛,是人不解我所说义。
此心是本源清净佛,人皆有之,蠢动含灵,与诸佛菩萨,一体不异。曰:‘云何即得解脱?师曰:‘本自无缚,不用求解,直用直行,事无等等。曰:‘甚么处显?师曰:‘昨夜床头失却三文钱。他的弟子神会更明确提出性即自然,把佛性和道家的自然合而为一了。佛身就是佛性、法性,即无相之相,是绝对的精神本体。这种一念得解脱的顿悟法,从另一个意义上说,就是无念,因此,他又提出以无念为宗的方法。
藏曰:‘作么生是行脚事?师曰:‘不知。师曰:‘讲几座来?曰:‘二十余座。
慧能提出定慧体一不二的命题,把方法论和本体论、认识和实践统一起来,为心性修养提供了一条简单易行的理论和方法。伯曰:‘你又作么生?师曰:‘脚不湿。
[15] 要得大涅槃境界(永恒的寂灭),就不能求大涅槃,因为那是人为的造作,不是出于自然。这一点甚至引起了某些理学家如朱熹等的批评,认为禅宗破坏了佛教的庄严性和纯洁性。
僧问:‘抱朴投师,请师雕琢。其实,一切唯心,无心外法,这个心就是你自己的心,认识了自己,你就是佛。但于见闻觉知处认本,然本心不属见闻觉知,亦不离见闻觉知。他认为这是自见本心的说法,即所谓直指人心,见性成佛[1]的方法。
蠢动含灵,皆有佛性,即心是佛,同一心体,所以达摩从西天来,唯传一法,因为一切众生本来是佛,不假修行,但识取自心,自见本性,更莫别求。[9] 他所谓无念,并不是不起念或断绝一切念,百物不思一切断除。
中国佛教的真正代表是禅宗,中国佛教心性完成于禅宗。* 原载《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》1989年第3期,第60?67页。
若如是见得,便与祖佛不别,但一切时中,更莫间断,触目皆是。这说明,禅宗作为佛教宗派,既要维护其宗教哲学的基本立场,承认心性本体(佛性)的绝对性、超越性和永恒性。
本体的超越性、彼岸性越来越模糊了,佛性的神圣性也越来越淡化了,而人的自然本性的一面却越来越突出了。他们提倡不立文字,不读经卷(后期禅宗更明显),主张在实践中直接体会、体悟,没有很多烦琐的概念和论证(指本体论的论证,非只逻辑的论证)。乃指庭下片石曰:‘且道此石在心内在心外?师曰:‘在心内。[12] 这所谓自然,既有本体义,又有自由义,即自然而然,没有任何目的性和人为的造作。
它已变成完全世俗化的宗教,因而更符合广大士民的需要。这种自我观照也可以说是一种自我实现,通过突然解悟顿现本性,进入永恒的精神境界。
不即不离,不住不著,纵横自在,无非道场。进入 蒙培元 的专栏 进入专题: 禅宗 心性论 。
寄于师(指怀海),师曰:‘本色主山人,且无刀斧痕。有行者问:‘即心即佛,那个是佛?师(慧海)曰:‘汝疑那个不是佛,指出看?无对。